玉米紋枯病的病原菌、發病規律與發病因素

玉米紋枯病的病原菌、發病規律與發病因素

玉米紋枯病的病原菌

一、玉米紋枯病的病原菌

玉米紋枯病的病原菌是由半知菌類的立枯絲核菌、禾谷絲核菌和玉蜀黍絲核菌單獨或混合侵染所致,其中立枯絲核菌為該病的優勢病原菌。

玉米紋枯病菌屬高溫型菌群,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6℃~30℃,菌核形成的最適溫度為22℃。病菌屬喜微酸菌群。

菌核在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6年,在流動的活水中可存活6個月。病菌寄主范圍廣泛,自然條件下可寄生15科200多種植物。

玉米紋枯病的發病規律

二、玉米紋枯病的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和菌核在病殘體或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條件適宜,菌核萌發產生菌絲侵入寄主,成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感病植株病部產生氣生菌絲,在病組織附近不斷擴展。

菌絲體侵入玉米表皮組織時產生侵入結構。病、健葉片和葉鞘的相互搭接或與鄰株接觸形成田間的再侵染。

另外,由當年感病植株病部遺落田間的成熟菌核也可成為再侵染的菌源。而玉米種子和病殘體雖能帶菌,但不能引起玉米植株發病,所以該病是短距離傳染的病害。

影響玉米紋枯病的發病因素

三、影響玉米紋枯病的發病因素

氣候因素對紋枯病的擴展有重要影響,雨日多、濕度高、病情發展很快,少雨低濕或氣溫低于20℃、高于30℃不利于病害的發生和傳播。

一般連作重茬地、種植密度大、田間郁蔽、底肥不足或氮肥過多、田間積水、濕度大的田塊均有利于發病。

同時,由于玉米品種間對紋枯病的抗病性差異明顯,因此該病的發生也與種植的品種關系密切。

四、我國玉米紋枯病的發生情況

玉米紋枯病在我國玉米種植區普遍發生,且為害日趨嚴重。一般田間發病率在50%以上,嚴重時達70%,個別地塊或品種可達100%。病害主要發生在玉米生長后期,為害玉米植株近地表的葉鞘、莖稈甚至果穗。

由于莖稈被破壞,影響水分和營養的輸送,果穗停止發育,形成“霉苞”,因此造成的產量損失較大,減產在15%以上,高者可達50%,甚至絕收。

該病的發病特點是喇叭口期在莖基部葉鞘處有水漬狀病斑,拔節期病斑逐步明顯,抽雄期發展速度加快,吐絲期為害加劇,灌漿至蠟熟期病情發展速度驟增,是為害的關鍵時期。

與《玉米紋枯病的病原菌、發病規律與發病因素》相關的文章:

熱門文章
亚洲精品国自产拍在线观看|爱爱片|五月天激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