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蝌蚪的飼養管理方法

牛蛙蝌蚪的飼養管理方法

1、放養。蝌蚪一般在孵化后7-10天,卵黃囊消失,腸管溝通,開始吃食,這時就應該將蝌蚪移至蝌蚪池中進行飼養。

飼養密度:一般孵化10天的蝌蚪,每平方米投放500-1000尾,30日齡的蝌蚪,每平方米放養100-200尾比較適宜。同池蝌蚪生長速度不一致,應按蝌蚪的大小進行分級飼養,從剛孵化的小蝌蚪養成幼蛙需要分2-3次,第一次在孵化后半個月左右,第二次在30日后,至50-60日再分養1次。第一次分養很重要,經過50-60日的飼養后,大部分蝌蚪長出后肢,有個別已長出前肢,根據后肢長短和前肢長出情況進行分級飼養,可成批獲得不同規格的幼蛙。

放養密度對蝌蚪生長的影響很大,密度不同,生長速度也就不同。據報道,蝌蚪平均長度為46-48.5mm,平均體重為1-1.5g,水泥池飼養,放養密度為100、300、500尾,以米糠為飼料,每天投喂量為蝌蚪體重的10%左右,結果以每平方米放養100尾的效果最好。因而認為平均體重1g左右的蝌蚪,放養密度以每平方米100-300尾比較適宜。隨著蝌蚪的長大,逐漸疏稀。另外,蝌蚪不宜在小水泥中飼養,因為即便是大蝌蚪,也只能忍受38℃的水溫,以32-33℃為佳。往往在天晴時,會由于小水泥池池壁的輻射熱等原因而引起池中水溫超過蝌蚪正常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溫度,致使蝌蚪死亡或造成體質衰弱,引起疾病,而面積較大的土池水體較大,水溫不易上升。同時,在同樣放養的情況下,池越大,蝌蚪的活動范圍越大,天然飼料豐富,水質不易惡化、生長速度較快。

2、飼料及投喂。蝌蚪雜食且貪食,對米糠、玉米粉、花生餅、豆餅、魚粉、動物內臟及蔬菜等都能攝取。在不同的生長階段應投喂不同的飼料品種和數量。剛孵化出膜的蝌蚪(鰓蓋完全期以前).有卵黃作為營養,蝌蚪的消化道尚未打通,咽后消化管內有一團上皮細胞堵塞,故不必投喂飼料。如在此時期內投飼,將損傷其消化道。出膜后4-5天,方可供給少許蛋黃、豆漿及浮游生物等,但數量不宜過多,以防水質惡化和造成浪費。剮下池的蝌蚪個體小,活動能力弱,多群集在一起,2-4天后分散于池邊攝食天然餌料,如藍藻類、輪蟲類及腐殖質、苔蘚等。6-7天,蝌蚪可在水中緩慢游動時,應輔以少量人工飼料,如豆漿、米糠、花生餅、豆餅、魚粉等。不到20天的蝌蚪,如投喂魚塊、番薯等大塊飼料時,需碾成糊狀供其食用。到1個月左右時,就可用較粗的飼料喂養,如整條死魚、西瓜皮、南瓜皮、果皮等,20多天后,蝌蚪甚為活躍,常躍出水面呼吸空氣。此時,可逐漸增加投飼量,一般,在前肢長出前,投喂量為蝌蚪體重的10%左右,前肢長出后,尾部開始萎縮,投飼量可減少一半。

與《牛蛙蝌蚪的飼養管理方法》相關的文章:

熱門文章
亚洲精品国自产拍在线观看|爱爱片|五月天激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