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病毒性紅細胞壞死病的預防與防治

魚類病毒性紅細胞壞死病的預防與防治

魚類病毒性紅細胞壞死病病原

病毒粒子為20面體,屬于DNA病毒,虹彩病毒科。病毒粒子的大小隨著宿主的種類有較大差別,一般從150納米到360納米。例如在帕哥太平洋鯡中的僅146納米,太平洋沿岸的大麻哈魚類的為190納米,一種鰣的為200-300納米,大西洋鱈的為2503-60納米,貓鯊的為450-500納米。將受感染魚類的腎臟和脾臟制成勻漿,再過濾,將濾液注射到健康魚的腹腔中進行人工感染已成功。

魚類病毒性紅細胞壞死病癥狀和病理變化

該病對幼魚有些危害,因為對造血作用產生不利影響,嚴重感染時引起貧血,鰓和內臟蒼白色,但沒有明顯的內部、外部癥狀或習性的變化。染色的血液涂片中的紅細胞細胞質內有小而圓的嗜曙紅包涵體,直徑約4微米。

細胞核有的是正常的,有的則空泡化或水腫狀壞死,甚至完全溶解。感染嚴重的魚的紅細胞90%-100%含有包涵體。但白細胞不受影響。紅細胞受到嚴重破壞者可引起死亡。病魚紅細胞比容降低,約為2%-10%,血液凝固性差,甚至完全不凝固。病魚對溶氧不足很敏感,血液中的Na十和K十的調節能力明顯降低。病魚容易繼發性感染細菌病導致癥狀復雜的急性死亡。

魚類病毒性紅細胞壞死病流行情況

此病發生在變溫脊椎動物中,從圓口類、板鰓類到爬蟲類,在硬骨魚類中受感染的有鰻鱺科、石首魚科、鮭科、鲆科等14個科,每科中至少有1個屬。海水養殖魚類中主要危害大麻啥魚類,在水溫高時易發生。此病在海洋中分布很廣,在北美洲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英國、意大利和日本沿岸已發現。在我國尚未見到報告。

魚類病毒性紅細胞壞死病診斷方法

VEN病毒未分離成功.所以診斷主要靠血液涂片用瑞特氏染色劑或瑞特一吉姆薩染色劑或單用吉姆薩染色后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細胞質包涵體,用電鏡觀察到病毒粒子即可確診。

魚類病毒性紅細胞壞死病防治方法

除一般的防病措施外,沒有專有的防治方法。

與《魚類病毒性紅細胞壞死病的預防與防治》相關的文章:

熱門文章
亚洲精品国自产拍在线观看|爱爱片|五月天激情小说